当前位置:

拍出史上最好法庭戏,他是全人类的良心

来源: 24直播网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的职业生涯持续了60年,他主要以20世纪70年代震撼人心的戏剧,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纽约淋漓尽致的展现而闻名。 南希·博斯基(Nancy Buirski)2015年的纪录片《吕美特谈吕美特》(By Sidney Lumet)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吕美特家族遗传的艺术天赋来源于纽约的意第绪语剧院(New York’s Yiddish Theatre)。吕美特是波兰犹太移民的儿子,母亲是舞蹈演员,父亲是演员、导演、制片人和作家。戏剧一直在其职业生涯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经常将经典美国剧作家,如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和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等的作品改编成电影。 《逃犯》片场的马龙·白兰度和西德尼·吕美特 丹·乔加卡斯(Dan Georgakas)和伦纳德·夸特(Leonard Quart)解释说:吕美特的电影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这使他成为学者们的一个研究难题。除了大部分明显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作品外,他在狭小空间的场面调度中也有非凡的天赋,不过,想在他的电影中找到易于识别的导演风格依旧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像宝琳·凯尔(Pauline Kael)等评论家也经常认为吕美特的电影更具戏剧性而不是电影性。 二 从小荧幕到大银幕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吕美特的创作逐渐从外百老汇作品演变为电视剧,他导演了数以百集的美剧,其中包括《危险》(Danger, 1951–1953)、《卡夫电视剧院》(Kraft Television Theatre, 1958)和《剧场 90》(Playhouse 90', 1960)。随着越来越多人对其作品质量的认可,吕美特终于有机会完成他的首部电影长片《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美国电影学会 (AFI)将《十二怒汉》评为有史以来第二好的法庭题材电影,仅次于罗伯特·穆里根(Robert Mulligan)的《杀死一只知更鸟》(Kill a Mockingbird, 1968)。 《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改编自雷金纳德·罗斯(Reginald Rose)的同名电视剧,由亨利·方达(Henry Fonda)、李·科布(Lee J. Cobb)、杰克·克鲁格曼( Jack Klugman)和杰克·沃登(Jack Warden)等全明星阵容出演。《十二怒汉》的成功进一步表明,吕美特是一位擅长从其他媒介的故事中借鉴,并将其转化成富有电影特性的动态图像的优秀导演。这部电影围绕美国当时的刑事司法系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关道德、伦理和理性的质疑。影片倾向于自由主义,但在法庭上优先考虑事件的客观性而不是党派偏见之争。密闭的空间和有限的人员布景让人想起了1920年的德国的电影《卡姆默斯皮尔菲姆》(Kammerspiel),一部由马克斯·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和约翰·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拍摄的室内剧改编电影。 《十二怒汉》向观众展示了吕美特标志性的社会良知,也展示了理性战胜了偏见的观点,其中的10号陪审员(埃德·贝格利饰)对被告(约翰·萨沃卡饰)的种族歧视受到了在场其他陪审员的谴责。吕美特在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电视剧《萨科和万泽蒂的故事》(Sacco & Vanzetti Story, 1960)中延续了对种族偏见问题的探讨,在对萨科和万泽蒂戏剧化审判中,该审判在对反意大利和反移民偏见的产生严重影响。作为犹太移民的儿子,吕美特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与他的成长经历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三 贯穿生涯的内疚特性 电影历史学家大卫·德瑟(David Desser)和莱斯特·弗里德曼(Lester D. Friedman)认为吕美特的电影弥漫内疚的气息,如《奇幻核子战》(Fail-safe, 1964)呈现了一个噩梦般的军事场景,探索了冷战背景下和平的微妙特性,这部电影在古巴导弹危机两年后上映,大致讲述了一位总统(亨利·方达)的救赎。在一架偏离航线的民用客机被误认为是苏联的侵略行为后,总统意外地监督了对莫斯科的核袭击侵略的事件,从而达成了对自身的救赎。《核子战争》是一个勇于探索的电影人的另一个胜利,吕美特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不惧怕处理这类题材。 《典当商》(1967)是首次重现在第三帝国内集中营地恐怖氛围的美国电影。索尔·纳泽曼(罗德·斯泰格饰),以前是德国犹太学院教授,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死亡和妻子被纳粹强奸后,经历了(精神上的)毁灭性的打击。如今,他是东哈莱姆区(East Harlem)的一个当铺老板,他的店铺被当地犯罪头目罗德里格兹(布洛克·皮特斯饰)拥有,被当作税收和洗钱的幌子。斯图尔特拜伦(Stuart Byron)认为布洛克·皮特斯这一角色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同性恋角色。虽然影片是在描述纳泽曼性格的悲剧,但吕美特并不回避将这一角色与美国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包括腐败、同性恋权利、种族主义以及滥用权力和法律等问题。斯泰格的表演是激烈的、带有戏剧化冲突式的,对情感孤立和冷漠的精湛演绎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电影以类似于《奇幻核子战》的悲情来完成救赎。 《典当商》 四 动荡不安的七十年代 吕美特以他从影生涯中唯一的一部纪录片,开启了全新的领域和又一个十年。《马丁·路德·金:一个拍摄的记录……蒙哥马利到孟菲斯》(King: A Filmed Record… Montgomery to Memphis)(约瑟夫·L·曼凯维奇西德尼·卢默特,1970年)描述了传奇人物马丁·路德·金(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遇刺的情况。这部三小时的史诗电影几乎完全由档案材料组成,囊括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抗议和逮捕的罕见镜头。迈克尔·斯拉戈(Michael Sragow)在为《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 Notes)撰写的文章中指出,“这些珍贵的历史片段之所以更有影响力,是因为它们没有被注解。电影创作者意识到,马丁·路德·金的言语提供了足够的意义来点亮影像。”这部电影最初是准备只在夜间放映一场的,票价(在当时)高达5美元,收益归马丁·路德·金博士所有。不过影片之后获得修复,美国电影协会(AFI)每年都会在马丁·路德·金生日当天举办免费放映。 《马丁·路德·金:一个拍摄的记录……蒙哥马利到孟菲斯》 在克纳普委员会(Knapp Commission)揭露纽约市警察局(NYPD)普遍腐败的两年后,吕美特拍摄了揭发者弗兰克·塞尔皮科(Frank Serpico)的传记片。通过《冲突》(1973)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吕美特镜头中的阿尔·帕西诺所展示的人物形象,追求正义且有点放荡不羁、不循规蹈矩的警察形象将道德上破产的制度置于更高的标准之下。帕西诺是偏执和沮丧的反英雄,因为拒绝接受回报而被疏远和孤立的。 帕西诺的表演为他赢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而他也深情地谈到吕美特对他创作上的帮助:“你真的需要一个导演来帮助你,时刻提醒你的角色定位在哪里。西德尼·吕美特就是这样。所有优秀的导演都会这么做。你知道吗?你需要这样,因为当你坐了八个小时的时候,有时你会被催眠到一个特定的节奏。吕美特的优点是他总是让你保持在正确的节奏上。” 西德尼·吕美特和阿尔·帕西诺在塞尔皮科的片场 社区对警察的矛盾心理(这是七十年代的典型心理)在帕西诺与吕美特的第二次合作中占据了中心位置——《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 1975)这部电影是根据约翰·沃伊托维茨(John Wojtowicz)为资助情人变性手术而抢劫银行未遂的离奇真实故事改编的。埃尔顿·约翰(Elton John)创作的的音乐《阿莫丽娜》(Amoreena)在开场的第一个场景中便营造出一种气氛阴霾般的紧张气氛。在布鲁克林偶尔出现的画面不时被狗的吵闹、松散的消防栓和装满垃圾的环卫车打断。这为一个平凡的英雄的出现搭建了现实的舞台。随后,桑尼·沃奇克(阿尔·帕西诺饰)突然出现在一场爆炸事件里,无意中鼓动了一场人质事件。桑尼与警察谈判官尤金·莫雷蒂(查尔斯·德恩饰)以及整个特警队对峙,在此过程中,支持者为他呐喊助威。桑尼大喊“阿提卡!阿提卡!”,而在阿提卡的囚犯劫持了42名监狱工作人员作为人质,并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政治权利。 这部电影在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的余波中补足了大众的政治想象。影片中充斥的人物对警察的怨恨情绪,使得21世纪的学者称这部电影为“反独裁”的史诗,而在这其中,吕美特“捕捉了一个拥挤城市的欢乐和衰败”。这部电影获得了重要的商业成功,获得了六项奥斯卡奖、七项金球奖和六项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提名。 在此之后,吕美特开始执导尖刻的讽刺作品,他转向帕迪·切维斯基(Paddy Cheveysky)的剧本,创作了标志性的《电视台风云》(Network, 1976)。切维斯基在《医院》中开创的冷嘲热讽的先例,在《电视台风云》中更进一步。这部影片主要讲述新闻主播霍华德·比尔(彼得·芬奇饰)在持续低收视率后被威胁取消节目,他在接下来几周的广播中宣布将自杀。收视率飙升后,比尔开始对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状况的发出真诚哀叹,而这些段落被高管们加进节目,从而使节目演变成了宣泄情绪的现场直播。吕美特从彼得·芬奇那里引用了《一生一世》的台词,他的台词“我疯了,我再也不要了!”变成了国歌式的号召。 影片很明显地受到一个真实事件的启发,即此前两年,克里斯汀·查伯克(Christine Chubbuck)在电视直播中宣布,“为了遵守频道40(Channel 40)呈献给观众最鲜活的血腥内容,全部逼真呈现的宗旨,接下来你将见证我的第一次自杀尝试…”,随后她便向自己头部开枪。然而,吕美特坚持认为比尔的性格不是对某个个体的模仿,而是对整个社会和时代氛围的描摹。 《电视台风云》 五 八十年代及以后作品 整个80年代,吕美特都在寻求革故鼎新。《城市王子》(Prince of the City, 1981)是一部以全新黑色美学重新描绘警方腐败的犯罪剧。《判决》(The Verdict, 1982)是另一部广受好评的法庭剧,影片在AFI十大法庭剧中排名第四。故事围绕着一个倒霉的酗酒律师弗兰克·高尔文(保罗·纽曼饰)展开,弗兰克感到司法系统、他自己和整个世界都瘫痪了,他的救赎通过一名误被医院麻醉的妇女达成。弗兰克在大卫(David)和歌利亚(Goliath)的法律斗争中为病人和她的家人辩护,挑战制度化的腐败。 该片由普利策奖获得者、剧作家大卫·马梅特(David Mamet)编剧,再次证明了吕美特对演员表演的超强掌控力。吕美特写道:“我喜欢演员,因为他们很勇敢,所有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自我揭示。”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需要大量的前期排练以解决剧本中的任何问题,并借此确定他的每一个摄影机调度。这为实验和即兴创作提供了一条途径。 《判决》 吕美特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影在评论和商业上都均告失败。梅兰妮·格里菲斯(Melanie Griffith)主演了一个以同性恋侦探艾米莉·伊登(Emily Eden)为主角的影片《我们中间的一个陌生人》(A Stranger Among Us, 1992),在影片中,她伪装成哈西德派犹太人(Hasidic Jew),试图揭露社区里的一起谋杀案。如前所述,吕美特以他的社会现实主义而闻名,然而这部电影是不平衡和不现实的。虽然情节耐人寻味,但事件的展开过于克制,格里菲斯稚嫩的声音在这样一部宏大的电影中缺乏权威性和真实性。格里菲斯的表演获得了金酸莓奖(Golden Raspberry Awards)最差女演员奖。吕美特接着又拍了两部容易被人遗忘的电影,分别是《罪恶感》(Guilty as Sin, 1993)和《曼哈顿的夜幕降临》(Night Falls on Manhattan, 1996)。 吕美特最后一部电影《在魔鬼知道你死了之前》(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2007)是一部复杂的心理犯罪惊悚片,其中两个陷入困境的中年男子(菲利普·西摩·霍夫曼和伊桑·霍克饰)决定抢劫他们父母的威彻斯特珠宝店。再一次,两个罪犯并没有得到回报,因为他们的母亲纳内特(罗斯玛丽·哈里斯)在劫持中丧生。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玛丽莎·托梅和伊桑·霍克,正如人们所料,都很吸引人。这部电影虽然影响范围不大,但却是吕美特电影创作生涯一个不错的总结。 六 总结 吕美特作品涉及题材极广,不过对于他是否有一种独特的、可识别的风格,历来存在一些争议。尽管如此,吕美特的作品依然也有一些标志性的特征:坚韧不拔的纽约城市现实主义,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对话,以及与业内最佳演员和作家的频繁合作。这些合作吸引了评论人和大量观众,他们都见证了吕美特将文本翻译成影像的杰出才华。吕美特的政治倾向是毫不掩饰的自由主义,其所描绘的角色往往通过对现状的挑战,引发公众对当权派的不信任。或许正如查克·鲍恩(Chuck Bowen)所写,“真正的爱国主义不会是沾沾自喜。”吕美特的电影并没有以冷漠的虚无主义批判社会,相反,吕美特挑战他的角色和观众,让他们做得更好,不辜负“美国理念”对人们的期许与要求。在他的电影里,人人生而平等,真理不言自明。

拍出史上最好法庭戏,他是全人类的良心

拍出史上最好法庭戏,他是全人类的良心

相关标签